廣08靠設計虛擬實境東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深挖傳統文化“富礦” 點亮瑤鄉“非遺經濟”_中國網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7f3b2a562555.48479869.

清晨的瑤寨,云霧繞著山腰,層層疊疊的吊腳樓正在蘇醒,43歲的房偉艷身著瑤女傳統服飾,像往常一樣坐在瑤繡手藝坊門口,哼著《繡花歌》,擺弄手中的五彩絲線。

“正在繡的是腰封,這是山,這是馬,這是稻田魚,這是我們在跳舞慶豐收平面設計。”房偉艷耐心地向記者講述著腰封上抽象幾何圖案的含義,這是她特意為農民豐收節創作的瑤繡作品。

地處粵北山區的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唯一排瑤聚居地。近年來,為深挖傳統文化“富礦”,創新非遺文化業態,該縣涌現出一批非遺傳承人,通過探索“活態”傳承新路徑,既保護了傳統文化因子,又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繪就出富民興村的振興圖景。

瑤家女“繡”出幸福生活

6歲跟隨母親學刺繡,3品牌活動6歲獲得“全國刺繡藝術杰出傳承人”稱號,41歲被授予“廣東鄉村振興先進個人”稱號,43歲獲得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一等獎……一路走來,房偉艷將傳承千年AR擴增實境經典大圖瑤繡技藝視為己任。她意識到,瑤家女雖然有幼年學刺繡的基礎,但仍停留在只給自家人縫繡衣物的層面,“要想獲得市場認可,只有擁抱現代生活,設計出有時尚度、符合當下消費觀的實用型瑤繡產品,才能產生經濟效益,讓家鄉人民富起來。”房偉艷說展覽策劃

在當地政府支持和引導下,房偉艷相繼參加了蘇繡和廣繡技能培訓班、連南瑤繡產業化人才培訓項目、全國刺繡藝術接觸傳承人培訓班等,并側重在設計上下功夫,比如把瑤族刺繡的主要圖案“盤王印”“龍紋”繡在服飾上,把“小鳥紋”“松樹紋”點綴在掛包上,讓這些日常生活用品平添了幾許民族風,一經推出便獲得市場青睞。

如何帶動村民共富?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2015年,房偉艷成立偉艷瑤繡工藝作坊,功能上不僅集瑤繡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還作為瑤繡培訓基地,展覽策劃吸引了周策展邊瑤鄉繡娘們紛紛前來。

47歲的房六妹是工藝作坊的一名繡娘。早年她在外打工,因兒子上小互動裝置學不得不辭工返鄉,失去收入來源的她有些迷茫,房偉艷了解到情況后,主動吸納她進入工藝作坊,經過培訓、學習,房六妹不僅重拾了刺繡技藝,而且年入兩三萬元,工作生活兩頭兼顧。

目前,FRP“偉艷瑤繡工藝作坊”共有繡娘上千人,年產值從初創時的20多萬元,增至1000余萬元,產品遠銷珠三角、香港乃至新加坡、印尼等地,在繡娘們的一挑一穿之間,多年前房偉艷的“瑤繡夢”正在逐步實現。

“銀字招牌品牌活動”越擦越亮

“銀飾是瑤族人的鐘愛,有‘無銀不成飾’之說。”行走于坐落在連南瑤族自治縣的廣東瑤族博物館,省級瑤族銀飾非遺傳承人唐大打十斤向游客介紹道。

玖陽視覺

展柜里排列整齊的銀飾模型,被時間磨洗出愈發素凈溫潤的光澤,頭飾、耳環、項圈上刻鏤的花鳥蟲魚、瑞獸圖騰,靜默訴說著瑤族文化的神秘悠遠。2013年,唐大打十斤帶著銀飾制作技藝進駐博物館工藝展廳,并設立瑤族銀飾傳承基地及瑤族銀飾非遺展銷中心,讓銀飾模型作為連南的特色非遺名片對VR虛擬實境外展示。

攤位設計

46歲的唐大打十斤,AR擴增實境接過父親的瑤銀手藝干了二十多年,如場地佈置果從曾祖父輩算起,他已經是家里的第四代傳人。融銀、鍛打、下料、粗加工……是唐大打十斤一遍又一遍重復的制銀步驟,但讓他憂慮的是,由于制作瑤族銀飾的原材料昂貴、工藝復雜、學徒時間長、制作耗時等原因,瑤族銀飾在傳承方面曾一度面臨困境。

2017年,他在瑤族博物館旁建立起瑤族銀飾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包裝設計,并主持編寫《瑤族銀飾制作技藝教材》,探索“非遺+研學”路記者會徑。“為了讓銀飾制作技藝傳承下去,我們經常搞培訓,每年進學校、進社區、下鄉,讓更多人了解銀飾制作過程,保有一份敬畏心。”唐大打十斤說道。

除了非遺傳承人的身份,他還創辦了桃花紅工藝品有限公司,主要客戶群體以本地為主,同時與外地企業對口簽約,年銷售額可達200萬元。通過奇藝果影像與連南3個非遺工作站開展合作,該公司帶動輻射周邊村民在家門口靈活就業,每人每月可增收近千元。

作為對外交流的文化沈浸式體驗名片,連南瑤族銀飾正發揮著重要媒介作用。今年3月,“2023年非遺經典大圖品牌大會”在廣州召開,唐大打十斤作為技藝傳承人代表出席,并與東莞莞香尚正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并簽約,將進一步擴大瑤族銀飾制作技藝非遺品牌傳播效益,把瑤族銀飾這塊“銀字招牌”越擦越亮。

“95后”為非遺注入新活力

近期,唐大打十斤和團隊開辟了一處新的“根據地”,入駐了距離連南縣城中心不遠的拾月拾陸瑤族(非遺)文創園區,“這里啟動儀式游客多,而且都是年輕人。非遺要發展,得多向年輕人生活靠攏!”他笑著說。

唐大打十斤的文創園區,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游客打卡點,每到周末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迎面而來的墻繪上,超大字號的“莎腰妹”“阿貴哥”和其他瑤族俚語相組合,給人以視覺沖擊,一排整齊的紅色瑤族長鼓,似是儀道具製作仗隊歡迎人們到來。

園區主理人房欣,是位1997年出生在連南三排鎮油嶺村的瑤族姑娘。本科畢業后,出于對瑤族文化的熱愛,房欣投身到連南縣鄉村建設中。2020廣告設計年,她與小伙伴們合作創業,在原供銷社農資倉庫的基礎上,打造了連南第一家集衣、食、住、行、游、購、育于一體的文創園區。

打造多種業態融合發展的文創園經典大圖的初衷,是為家鄉各類非遺文化搭建起聚合交流的平臺,為游客增強非遺體驗感。為此,廣泛吸納本地的瑤族非遺企業入駐園區,如瑤繡文創體驗店、瑤族扎染坊、瑤族長鼓技藝展示坊、瑤奇藝果影像族銀飾技藝展示坊等,將原本在各個瑤族鄉鎮的非遺技藝或者瑤族風俗民情聚集一處,游客們可以集中地體驗瑤族的非遺技藝、傳統文化,品嘗瑤族美食,感受瑤族風情。“經常有游客周末來體驗瑤繡,在一針一線交織的過程中,讓自己心靜下來。”房欣說。

文創園注重傳統和創意的有機融合,開發多樣的文創產品,讓古老非遺也能“潮”起來。園區內“瑤藝堂”展覽策劃是最受游客歡迎的店鋪之一,也是房欣早在大學時就成立的個人文創品牌,給傳統瑤繡引入現代審美。她介開幕活動紹道,“傳統的瑤繡配色多采用紅色及綠色,飽和度也較高,瑤藝堂通過調整紋案的色彩搭配及飽和度,制作出一些更大型公仔受歡迎的產品。”

不僅是非遺項目,推而廣之,園區還保留了其他原汁原味的連南瑤族文化體驗項目,如稻田魚體驗、“墟日”街區、墩頭書吧等。2022年,文創園區成為清遠市第一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連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非遺文創園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日益顯現,不斷吸納創新創業人員,創建創業孵化基地,目前園區入駐初創企業11家,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人員約250人,帶動經濟收入約500萬元。

“希望能包裝設計通過我們的非遺文創園區,讓瑤鄉特色走出去,讓外地游客走進來,感受文化深沉持久的力量。”房欣期許道。

TC:08designfollow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