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如何“热”下去、“走”出去?——科幻产业发展观察 _ 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查甜心包養網展门户

近段时间,《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在网络上引发持续关注,主打中国题材、展现中国想象和中国文化的科幻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认可,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然而,“上月在家割麦子,下月就进组搭‘飞船’”,很多从业人员难以凭借专业工作维持生计,剧组每次拍摄都要花大力气寻找甚至重新培训人才等现象,凸显科幻产业面临诸多待解难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科幻想要持续“热”下去、“走”出去,需要提升工业化水平、培养创意人才、健全投融资机制等,通过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产出高质量作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科幻根植于现实发展

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神似现实中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这种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的核聚变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科技;世界上已知强度最高的“碳纳米管”也许有一天真的可以用来建造“太空电梯”;2045年,地球车站、空间驿站等都有望成为现实……《流浪地球2》上映后,中核集团等数十家央企向电影主创团队“展示”自己颇具科幻感的研究成果,引发众多网民惊呼:“原以为是科幻片,没想到是纪录片。”

“天眼”观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我国在科学前沿取得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在战略领域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科幻创作者驰骋的想象力贡献了不竭动力和源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34位上升到2022年的11位,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言,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观众经常看到我国航天员出舱、探测器落月等新闻,才会信服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场景。”“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郭帆说,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提供了现实依据,经济发展为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近年来,我国接连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北京提出发展科幻产业,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上海、成都等地举办科幻论坛、会展、赛事等活动,助力科幻产业蓬勃发展。《2022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包養同比增长50.5%。

向前奔跑的同时,中国科幻具有鲜明的特点。

“尽管电影没有刻意去体现中国元素,但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情感。”《流浪地球2》美术指导郜昂说,中国电影不再局限于讲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正在试图讲述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

中国科幻的发展在中国大地播下了科幻与科学的种子。科幻是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导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创作团队在前期花了3个多月时间采访射电天文、天体物理、纳米技术、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有评论认为,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这无疑让艺术创作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也让观众从作品中感受更多的科学滋养。

人们对于科幻关注度的提高也促进科幻影视作品创作团队不断成长。一部《流浪地球2》,从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1400余天。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道具服装超950000件,102个科幻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0000平方米,制作超4000个视效镜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制作一部科幻影视作品背后的艰辛。在啃一个个“硬骨头”的历练中,从业人员越来越有经验。电影《流浪地球2》《深海》《熊出没·伴我“熊芯”》、电视剧《三体》等作品的年轻创作团队逐渐成长。

构建生态促国产科幻加速“破圈”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科幻产业“热”下去、“走”出去,仍需补上独立创作空间有限、工业化水平不足、创意人才缺位、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等“短板”。

首先要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创作需要空间,要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使创作者有信心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不因小失大,因噎废食,杯弓蛇影。

“创作不能被少部分无限放大的舆论所绑架,电影也不能唯商业唯市场所驱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电影应该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最大限度的一致。

此外,国产电影的工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剧组的工人上个月还在家收割麦子,这个月就进组搭‘飞船’了,之后可能又回去务农。四年前制作《流浪地球》的一些人已经离职,我们需要花很大力气再去寻找甚至培训专业的人。”在郜昂看来,国产科幻片的产量还不足以让从业人员以专业工作来维持生计,让这个行业良性循环起来。

“让想象力落地,需要符合国情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郭帆说。《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郭帆工作室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流程。“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一镜头做得多么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几千个相对水平不错的镜头制作。”郭帆说。

“有了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很多制作环节就不必重复劳动、反复摸索,电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作出优秀作品,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率也会更有保障。”“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制片人龚格尔说。

创作者和好内容的稀缺也是困扰从业人员的难题之一。科幻文学作品是科幻影视作品的“土壤”。近年来,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奖项让更多科幻创作新人“崭露头角”。虽然近年来出版的科幻小说数量、网络科幻文包養網学数量均不断增长,但能持续写作并保持高水平作品的科幻作家依然稀缺,科幻影视剧也数量稀少。

“科幻作品整体偏少,不利于产业繁荣。”《三体》电视剧总制片人白一骢说,希望更多的政策、资金注入科幻领域,让产业板块变大,实现“厚积薄发”。

《中国科幻发展报告(2015-2020)》显示,截至2021年6月,国内共有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的近30位老师开设了28门科幻类课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认为,要通过各种手段,培育各年龄段的人才梯队,防止“青黄不接”。

此外,投融资体系有待健全。拍摄科幻影视作品是一件“烧钱”的事。中国科幻影视圈内,“缺衣少粮”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资金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偏低等因素导致部分投资者认为投资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风险较高。

科幻文化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指出,目前科幻影视作品的高度稀缺与人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中国科幻影视作品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甚至可能成为文化投资热点。

蓄力前行 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不少专家认为,“流浪地球”系列影片的成功,证明国内外电影市场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科幻电影有客观需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中国科幻有机会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姬少亭认为,近年来,国家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在政策上也给予了诸多支持。如果进一步细化落实政策,将大大增加资本投入的意愿和信心,促进行业发展。

有专家建议,加快健全完善电影评估体系,构建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和市场认可相统一的电影作品评价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电影舆论环境,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金韶在《科幻产业发展正当时》一文中建议,建立由政府资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组成的多元投融资体系,为科幻文化和科技企业提供便捷融资渠道。还有人建议,完善科幻电影的投融资风险保障机制,健全科幻电影信用担保体系,为资方提供一定的利润担保。

在科幻作品的衍生品开发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创新。科幻作品存在许多生活中不存在的创造性元素,具有极高的衍生品开发价值。而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的成本回收主要靠票房和广告包養,下一步需要加强对产品衍生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衍生品开发产业链。

“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培育创新人才亟须把想象力教育作为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国内科幻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科幻人才一直供不应求。”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说。

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展科幻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适合的高校设置科幻文学学位,支持组建科幻社团、创办科幻刊物、举办科幻创意训练营等活动,启蒙、培养科幻人才。搭建科技工作者和科幻创作者的沟通交流平台,引进国内外科幻领域领军人才等。

科学幻想的风筝从来不漫无目的地巡游,其线索牵引联结着与科学、与时代、与世界的对话。张智华等专家认为,中国科幻要“走出去”,仍要竭力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优势,用中国话语构筑中国叙事。 (记者 丁静 祁蓉 杨淑君 参与采写:王皓然 李安然 王毅卉 许放生 实习生彭翔宇 傅焕然 杨英姿 陈涵旸 李昱佑包養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